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每个都见证了济南的历史!今天来说说这几条老街巷背后的故事

2022-03-23 12:41:34

 

作者/编辑:东叔



馆驿街

 

六十年代馆驿街老照片


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何处?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于平陵城置谭州,贞观六年(公年627年)谭州废,更名为齐州,州治位今济南市。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年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济南自商代晚期,西周、东周至春秋为古谭国泺邑。


雕塑作品:驿站的士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站。


汉代邮驿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一千六百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1933年的馆驿街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一千六百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私囊,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现在的馆驿街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 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馆驿街新小区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尤其到了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便彻底废除,此街的驿站功能也就逐渐消失,而商业功能却日益显现。后来商埠开埠后,这里南通经二路和魏家庄等地,西至纬一路和火车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有了人气,这里的店铺也开始增多。有些店铺像马车套具、油灯马灯、麻袋绳索等还多少带有些原来驿道的影子。其他商品还有五金、农具、篓筐、苇席、黑白铁器、竹帘编织、玻璃琉璃以及日用百货等等。


据记载,当时会馆多,在馆驿街上就有江苏会馆和河南会馆两座,另外,还有位于南圩子门里的奉直会馆等都是阴会馆:一些外乡人死后不能马上运回原籍,就暂时安置在阴会馆里。有时候,一些乞丐也会跑到阴会馆里借宿。据说有一年,一个乞丐在江苏会馆里借宿时点火取暖,结果引发火灾,会馆棺木焚毁,场面非常悲惨。


馆驿街新貌


1932年9月3日,祸害齐鲁百姓的军阀张宗昌在济南火车站被刺身亡。张死后,全济南城没有一家棺材铺愿意卖棺材给他用。无奈,当局只好将其尸体移放到安徽会馆。但济南老百姓知道后,纷纷扬言要烧尸毁祠。安徽籍的士绅闻讯后,也纷纷致函抗议。会馆方面见此情景,担心因此受牵连而遭殃,只好令张的家属移尸别处。据说当时馆驿街两处阴会馆附近,一到晚上便行人很少,整条街都显得阴森森的。但不管会馆的功能如何,它的出现却代表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正因为济南老城里曾有这些会馆,才能让我们对明清时代济南的经济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馆驿街西口的德国式洋楼,大门上方牌匾写着“江宁府酒楼”字样,整体建筑仍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它是津浦铁路管理局旧址,在其出现之前,这里曾是十王殿的旧址。“十王殿”的名字在老一代济南人心目中还是印象比较深的,以至于这座洋楼建成很长时间后,人们仍称呼其为“十王殿”大楼。

原馆驿街西口十王殿所在地,现在是津浦铁道宾馆旧址


提起“十王殿”这个地名,可谓无人不晓。其实,济南的“十王殿”不光咱济南老百姓知道,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知道。1904年济南开埠时,“十王殿”这一地名就曾被袁世凯、胡廷干等人写进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奏折:“拟就济南西关外胶济铁路迤南,东起十王殿,西至北大槐树,南沿赴长清大道……”的四千余亩地界“作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追溯起来,济南“十王殿”建造年代很早。十八世纪的《历城县志·地域考》中就有“十王殿街”(今馆驿街西段)的记载,可知那时“十王殿”就已经建造多时,且周边已形成街巷。但近百年来,济南人所称的“十王殿”实际是作为一处地名使用的,指的是现今经一路东首(天桥南头往东)、小纬北路南口、明湖西路西口、纬一路北口、馆驿街西口那处街心广场一带。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当局开始在原“十王殿”殿址处修建津浦铁路管理局办公楼。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的车站合二为一后,这里改作津浦铁道宾馆。


昔日的馆驿街


,这里曾成为日本人的特务机关驻地。,。解放后,这里曾作为山东宾馆,后来成了部队的招待所。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是被产权单位当作酒楼使用。他慨叹地说,现在馆驿街上的老建筑有的已经损毁,有的已经改造,原汁原味的不是很多了。只有从一些幸存的老建筑中,才能隐约看出该街当年的辉煌。希望这些老建筑能一直保存下去,给以后的人们留下一些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


“十王殿”作为地名称谓,济南人耳熟能详。可“十王殿”究竟是座什么殿呢?恐怕就鲜为人知了。原来,所谓“十王殿”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阎王殿。

 

普利街


昔日的普利街


普利街最早叫柴家巷,因这条街上卖柴的比较多而得名。关于柴家巷最早的记载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据《历乘》载:“三元宫(道教庙宇),一在杆石桥,一在柴家巷。”据记载,柴家巷东起筐市街南口,西至普利门桥,北有靖安巷,南有郝家巷、西券门巷,全长417米,原为碎石路面,在上个世纪30年代改为沥青路面。


昔日的普利街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济南开商埠,为便于城区与商埠间的交通,1908年在永镇门与永绥门之间增开普利门,取“普遍得利”之意,此后街随门名,柴家巷便改称普利街。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中记载:“柴家巷今称普利街。”由于该街是老城区进出商埠的主要通道,因此这里生意繁华,店铺拥挤,一度成为商人聚集的“金街”,许多老字号也纷纷来此开设分号。


九十年代的普利街


除了商号密布,普利街上还曾有一位值得济南人怀念的人。这位济南人便是明代诗人李攀龙,他历任郎中、陕西提学副使等职,官至河南按察使。他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等结社论诗,是明代文学“后七子”首领之一,被尊为“宗工巨匠”。其《沧溟集》风行天下,历百年而不衰。据说,李攀龙死后,李家家道中落,其爱妾蔡姬、卢氏及儿媳冯氏在柴家巷居住,以卖饼为生,生活过得很艰难。明末诗人王象春曾写道:“荒草深埋一代文,蔡姬典尽旧罗裙。可怜半天峨嵋雪,空自颓楼冷暮云。”董芸也曾有诗道:“柴市归来日又斜,蔡姬迟暮倍堪嗟。罗裙典尽红颜老,断肠西郊卖饼家。”


昔日的普利街


开普利门之后,这里日益繁荣,普华鞋店、赞玉堂、泰康食物店、治香楼百货店、老茂生糖果庄、裕兴颜料公司、大生东杂货店等老字号遍布街头。如今,走在这条老街上,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热闹与喧哗。


现在的普利街


虽然,如今普利街已繁华不再,很多老字号也渐趋衰落,甚至已经消失,但仍有几家老字号在经营,但是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普利街东头就是远近闻名的草包包子铺了。草包包子铺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店铺创始人叫张文汉,他沉默寡言,生性老实憨厚,人们戏称他为“草包”。后来他开了一家包子铺,一时想不起该给店铺起个什么名字,干脆拿自己的外号做了店名。长久以来,草包包子以其皮薄、馅多、味美、灌汤而誉满泉城。家住普利街的周女士一提起草包包子就有说不完的话。她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草包包子铺旁边的一个小胡同里,包子铺里的人都很喜欢她。她特别喜欢钻进包子铺的厨房里玩,因为厨房的厨师叔叔总会给她点儿小零食,让她乐此不疲。


剪子巷


昔日的剪子巷

  

剪子巷位于趵突泉公园北部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起共青团西路,南止花墙子街,西通盛堂巷和五路狮子街,东连大、小板桥街。过去的剪子巷街面用石板铺成,泉水从石缝中汩汩冒出,水流成河,清澈的泉水终年奔流不息,步行经过这里的人,或脚踏摆在水中的砖石上跳跃而过,或脱掉鞋、袜趟水而行,正所谓,“清泉石上流,人在水中走”。那时随意掀开一块石板就是汩汩的清泉,泉水清澈,妇女在浣衣洗纱,老人在树阴下纳凉,小伙伴们则趟水玩耍,体现出古老泉城的特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现如今的剪子巷


        清光绪年间,巷内店铺密集,光铁匠铺多达十几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店铺多为二层楼房,前店后坊,生意十分火爆。现在的剪子巷已不再那么繁华,泉水也已没有,成为一条普通的街巷,但那往日的风韵,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大家现在谈起来仍然津津有味,仿佛旧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官扎营

 

成丰面粉厂


昔日的官扎营中街粮店

 

官扎营形成于何年何代,民间有多种说法,一是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已规模初具,二是大约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清末民初人口渐旺,又有一说是清道光年间建立,起因皆为此地先是有兵营驻扎,而后有百姓定居,故名“官紮營”。根据史料显示,官扎营街的形成,最大可能是始于清末民初之时。官扎营街有前街、中街、后街、西街著称,道路主向东西走势,特点是街内有街,街内有巷,巷内有巷,七曲八拐,交错纵横,犹入迷宫。官扎街巷名称因地理位置和人们的美好愿望而成,如:仁厚巷,相传由旧时私塾先生命名,取仁义忠厚之意;居仁巷,意为仁者所居之地;同乐巷,为共同欢乐之意。五路巷,因该巷有五条道路相通;神槐巷,民初时巷口有一古槐而名,通普巷,此路因与商埠通往而名;隆怀巷是张兴隆和李怀仁在各自的名字中取出一个字而得名;清鸿巷则是由王保清和茅鸿熙共同命名。


现在的官扎营


芙蓉街



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因而书声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优雅。



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名列第四十二,是名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她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清代著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芙蓉街的建立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清朝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著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 ,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著名的画家俞剑华、岳祥书也曾经在这条老街上居住开业招揽学子。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著名。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

 


走进现实中芙蓉街就好像走进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但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



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压实的柏油路取代了年迈的石板路,老街外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几乎呈爆炸增长的人口扼杀了老街的泉脉,年轻人只能从发黄的照片上一睹当年泉水的风采。往来熙攘的人流车辆的喧嚣掩埋了老街的宁静和闲适,街道两边来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浓烈的气味取代了当年文庙传出的袅袅香烟。芙蓉街象一个没落了的贵族,虽然破旧的华服依旧在身但还得为了晚饭而四处奔波。


漫步在芙蓉街上,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青石板路,再也听不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水声,但经年累月世事沧桑的历史沉淀会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个故事来。你要把脚步放轻些、再放轻些……



当然,济南的老街不仅纳储了泉水的灵气,而且老街还有种兼容并包的气魄。在密密匝匝的民居中,你会发现一些巍峨壮观的洋建筑。它们卓尔不群,又妥贴安然地沉入其中。坐落在芙蓉街上高大气派的原济南教育图书社显现出巴洛克风格,造型简洁别致的卫生镶牙馆则是以欧洲古典风格为主的典型建筑,而位于将军庙街的天主教堂和位于后宰门街的会更为老街增添了浓厚的异域风情。漫步老街,如同行走在世界建筑的园林中,各式各样的石柱、扶壁、山花、尖塔显得典雅高贵。如今,除了教堂,这些洋建筑早已经是人去楼空,无奈地尽染了岁月的风霜。它们是老街别样的风景,但并不是济南的心脉。


曲水亭街


如今的曲水亭


曲水亭街它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东望德王府北门,西邻济南文庙。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北魏时期,济南士大夫即在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也即王府池子。池水北出为曲水河。


昔日的曲水亭


旧时,每年三月三,各地文人聚会于此,到水边洗濯以清除不祥,宴会开席,文人们将盈满酒的杯子放在托盘上,又将托盘放在“流杯池”水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托盘漂至拐弯处往往会停下来,于是,坐在河边的人必要端杯一饮而尽,然后即兴吟诗,如诗作不佳便会被罚酒。这种曲水流觞盛会一直流行到清代。

 

如今的曲水亭


现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曲水亭街,叫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极富文化韵味。


昔日的曲水亭


济南老街的布局多依托泉水的流向,虽稍显得随意散乱,却也多了份蜿蜒的灵气。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迤逦而来的泉水汇成小河与曲水亭街相依相伴,一边是青砖赤瓦的老屋,一边是从容流过的清泉,水面波光粼粼、水中青藻飘摇,水旁杨柳依依。


昔日的曲水亭


临街人家在这里淘米、洗衣,使老街古旧中透出活力,沉静中显出生气。清澈的泉水于院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它们经年不息,在家家户户的生活里浅吟低唱,使济南这座北方古城拥有了些江南水乡的明丽妩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