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红色印记】三水这座山,有你不知道的抗战史

2022-03-20 16:07:37

,。芦苞墟曾三度陷落,全体军民始终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在与芦苞墟一河之隔的西河村委会村头村,有两座高约百余米却扼守北江航道的小山岗,中国军队为了夺回这一战略要点,,这就是“老鸦岗战斗”。


70多年过去,当时光秃秃的老鸦岗上已经丛林密布,山脚处最宽曾有数十米的环山溪涌早改造成为波光潋滟的连片鱼塘,通过无人机从高空俯瞰,老鸦岗山势陡峭,岗顶视野开阔,确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昨天,记者来到了这个曾经炮火纷飞的战场,向见证过那段岁月的老人追寻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芦苞镇村头村的老鸦岗



战时要地



昨天上午,在西河村委会干部岑杰能和村头村村民小组长岑立成的引路下,记者一行数人来到这个“昔日的战场”。


老鸦岗是村头村的后山,两者直线距离大约1公里。前几年村民重修《岑氏族谱》,对老鸦岗有这样的描写:此山背靠大南山山脉,单独屹立于群山之东,三面极目无边,东望白云空港,南观肄江昆都,北眺源潭巨坝,截断南雄云雨,下临阡陌田园——这样诗情画意的地方,在太平盛世是登临远眺的好去处,但是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则意味着兵家必争之地。


1942年和1943年,、第三次攻陷芦苞,据《三水县志》所载,、兵临源潭,此时占据老鸦岗,可以屏障占领区,还能登高远望军情,将东、南、北三个方向尽收眼底,并通过高筑炮台控制北江航运,其意义不言而喻。当时,。


▲三水区芦苞镇村头村,一房屋的墙面上满是弹孔。


岑立成说,他小时候曾到山岗顶上去玩,天气晴好的时候,往下游最远可以看到现在马房大桥的位置。当时,。他猜测,正是因为登上老鸦岗能将东、南、北三面一览无遗的特殊的地理属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44年4月9日,,,并南北两路围攻老鸦岗。



战斗惨烈




战斗打响的时候,岑卓培还是一个年仅10岁的小娃娃。在他的记忆中,。当时,为了攻克老鸦岗,“华军”付出了极重的代价。


“我的父母都有去抬伤兵,打完仗之后,还给他们煮粥水吃。”岑卓培说,当时老鸦岗下的山脚处都潜伏着大批中国军队,从早上到傍晚,他们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才终于把老鸦岗攻克。


现年86岁的岑兴祥也曾见证过那一场惨烈的战斗。当时12岁的他,“还不懂得惊慌。”


他们在老鸦岗的这片区域展开战斗。说罢那段往事,岑兴祥的脸色变得凝重,他说,这辈子打那之后再也没有去过老鸦岗一带。战斗结束之后,老鸦岗上满是阵亡的士兵,但是在当时,也没有人顾得上去给他们敛葬。


▲三水区芦苞镇村头村村民岑立成讲述抗日故事。。


如今,在村头村仍有一所修筑于1938年的西式洋房,其朝向老鸦岗的一面墙壁上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坑,村民说这是当年留下的弹痕,房子也在炮火中坍塌了。记者翻阅文献得知,,不但封锁了西河全线,还沿岸设卡放哨,预先又在岗上修筑了炮垒和修挖战壕,大本营的周围还埋设了和布置铁丝网,工事十分坚固。,他们先用钢炮轰击老鸦岗高地,然后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向山上冲锋。战斗从上午8时许持续到下午4时许,才终于攻克阵地,全歼敌军200余人,。


但让人扼腕的是,翌日清晨7时许,驻守在芦苞、,以数倍兵力围攻,疲惫不堪且后继无援的中国军队失守阵地,。



出入通道

芦苞曾是战略高地



战火留给岑卓培和岑兴祥两位老人的记忆远不止于此。1942年芦苞再次陷落期间,,并在老鸦岗上构筑工事,控制沿江以及西河各乡。


为了躲避战火,他们曾随家人“走难”,躲到大山深处,在那里住用篙竹搭的寮棚,吃用碎米熬的“锅边粥”,最困难的时候,曾扫竹米充饥,不少人因为吃了竹米而一病不起。此外,。


在岑兴祥脑海里,,“一日担三次,要灌满那种直径约1米半的大禾桶,装满水给他们洗澡。”


岑卓培则回忆说,,还曾要求村民给他们搬运粮食到老鸦岗上,“食物里有白糖,面鼓,村民要从黎家村搬到老鸦岗北边山头,每隔几天就要搬一次。”


三水区芦苞镇村头村村民岑兴祥讲述抗日故事。


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分析说,芦苞墟之所以屡遭战火,是因为它地处北江要冲,广州失陷之后成为敌占区与我方商业贸易及物资往来的开放点和出入通道,还是敌占区与战时省会韶关的惟一水道运输线。同时,。,是因为过去这里水运发达,“当时,芦苞墟的龙坡山和村头村的老鸦岗遥遥相望,是扼守北江航道的两处战略高地。”





来源 | 佛山日报·今日三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