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起跑线》:这部印度新片刺痛很多家长,喜剧外衣下是催泪弹!

2022-07-08 06:14:01

名影评人赛人给予这部电影高度评价,称其要好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

《起跑线》讲述了服装店老板拉吉夫妇为了女儿上学的事费劲周折,两个人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中格格不入,给电影制造出不少“笑果”的同时,也深刻探讨了“教育”之痛。电影中揭示的问题不仅仅是印度社会现象,也会让中国观众深有感触。

起跑线,原意是“赛跑时起跑的标志线”,如今已经成为“人生起点”的代名词。

电视广告中不停地提醒着家长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哦”,为了孩子成龙成凤,家长们先将自己置于起跑线之上,与无数个可见不可见的对手们比拼冲刺,唯恐落后。

《起跑线》中的拉吉,是一个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尽心尽力做一个好丈夫的好男人。电影从开篇就铺垫了他对妻子的暗恋、守护和婚后的在意、顺从。有了这重铺垫,拉吉后面在妻子要求下或者为了让妻子满意做出的一系列举动,便合情合理。

电影中讲,印度的公立学校是穷人迫不得已之下的选择,只要有一点希望,父母都愿意将孩子送进师资、环境都更好的私立学校。

虽然印度是“免费教育”,但有人说“印度的免费医疗就是没有医疗,免费教育就是没有教育”。印度的公立学校师资匮乏、硬件奇差,2016年曾有一篇报道《印度公立学校每66名女生共用一间厕所》。

本片之中,对于公立学校的环境也有展示:孩子们上课席地坐在薄毯上,厕所肮脏不堪、教室校园都是满目疮痍感,不到5000块钱就能让孩子们坐上板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犹如五星级酒店、出了许多政要商界名人、校园漂亮的惊人甚至配备有骑行保卫的私立学校。

拉吉的妻子米塔担心女儿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得不到好的教育就会被人嘲笑、被社会抛弃,从而堕落变坏。为此,她让丈夫在富人区买房,也能屈尊在贫民窟忍受一落千丈的生活条件。

《起跑线》中采用了许多细节展示和对比叙事,来揭露在印度为了让孩子进一个环境好一点的学校有多难,以及阶层与品德未必相等。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真正给观众的提问。

人生,究竟该从品德起跑,还是不问对错只问结果?

诚然,好的圈子可以人脉广泛,有助于事业成功、名利双收,但电影中展现出来的“成功阶层”,虽然华彩贵气,却淡漠薄情。

而拉吉的旧街坊会在他搬家离开时齐齐相送,以至于拉吉哭得像个160斤的孩子。在条件十分艰苦的贫民窟,他们一家三口却收获了让他们不安的温暖。

在那里,皮娅不会因为说印地语就被孤立排斥,摔倒了,会有一只小手伸过来,她脸上露出的是那个年龄的孩子最该拥有的灿烂笑容。

在那里,拉吉可以和邻居跳被富人嘲笑的舞蹈,邻居会将本就不多的配给分给他们家。为了帮拉吉“凑”学费,邻居甚至冒着危险“碰瓷”,被撞得皮破血流。

虽然电影中展现出来的“穷富”对比是剧情设定,现实中并非就是“穷而有情,富便无德”,但对比剧中“好学校未必出贤良,破学校未必不出人才”的情节,却是再合适不过。

电影中的那所公立学校中的孩子大都被“遗弃”在生活的底层,但他们一样有梦想,向往着阳光向往着天空。他们一样会说多种语言,一样会跳精彩的舞蹈,一样会有明亮动听的歌喉。当他们自己动手修葺校园,当他们在水雾中嬉戏玩闹,当他们在舞台上精彩演出……

我看哭了!

想起《经典咏流传》中那首感动了万千国人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该被笑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因他们的身份违心不鼓掌的观众。在不知道他们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他们能够喝彩连连,知道他们的来历后,却一起闭嘴无言。

有人问,米塔千方百计、费劲心力想要将女儿送进私立学校,最后却甘愿将皮娅送进公立学校,合理吗?

自然合理,因为米塔担心的从来都是怕皮娅学坏,而不是寄望她凌云成凤。因此,当她看到公立学校的温暖、成绩,自然愿意让女儿向着善良、快乐成长。

《起跑线》展示了一个社会现象,揭示了一个问题,给出了一个答案,但并没有想凭一部电影就改变这些。所以,电影的结尾,拉吉的肺腑之词依旧被斥为“疯话”,除了米塔没有人敢为他鼓掌。

这才是现实,不是吗?

就像我们的家长,即使知道孩子的童年该是轻松的、多彩的,却因为怕追不上别人掉队,依旧驱赶着他们向前向前,同时将自己也放在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拼斗之中。

但是“分数”决定一切导致许多“高分低能”,忽视品德教育,又导致“熊孩子”的增多。父母没有权力决定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将自己的梦想压在他们的身上,但却应该教会孩子们行走的姿态,不然,生活会用它的方式,替你完成你没能完成的教育。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