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让红色印记永驻——走进全国唯一红军标语博物馆(上)

2022-02-02 14:02:54

方志之声: 

红军标语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历史缩影。当年工农红军为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在炎陵城乡书写了数以万计的宣传标语。历经80多年的硝烟风雨,炎陵人民用生命和赤诚守护着他们,炎陵县也成为全国遗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县份。2011年全国唯一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在炎陵落成。

 走进红军标语博物馆,我们用心灵感受那段红色岁月,仿佛可以阅见一幅幅红军战士浩气凛然、荡气回肠、奋勇杀敌的历史画卷,仿佛可以窥见一幕幕广大军民挥毫写下苍劲有力、振奋人心、乐观向上的革命标语时的动人场景……

位于炎陵县的全国唯一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

湖南省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核心组成部分,、、,进行了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土地革命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红军官兵们在炎陵城乡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宣传标语。、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唯一一家红军标语博物馆于2011年在炎陵落成。

走进红军标语博物馆,人们用心灵感受那段红色岁月,聆听那些历经硝烟和风雨洗礼的红军标语向我们“讲述”那不曾远去的故事。 

大厅雕塑墙

一、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

炎陵是全国留存红军标语数量最多的地方,县内保留字迹清晰、内容完整的红军标语151处、339条、4617个字,漫画、组画8幅,对联3副,红军识字班墙报成绩公布栏2个,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这些见证革命历史的标语是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被文物专家称为无可复制的“红色国宝”。

江家试馆红标

湖南省委领导多次强调,红军标语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形象生动的立体实物教材,是研究中国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要求尽一切可能抢救和保护好红军标语,让子孙后代了解这一段革命斗争史。上世纪50年代开始,炎陵县着手对红军标语进行全面摸底和保护。2008年9月,全国唯一的红军标语博物馆在炎陵动工兴建。在国家文物专家的指导下,采用敦煌壁画的保密技术,对红军标语进行抢救性揭取保护。目前,除了105条标语无法移动采取就地保护以外,揭取下来的234条标语,全部集中在红军标语博物馆内永久保存。

馆内收藏的红军标语

红军标语博物馆位于炎陵县城中心,为主体三层框架结构,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92平方米,展厅面积1472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进门的序厅,迎面是一尊名为“号角”的雕塑。以锋火硝烟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形象地刻画了湘赣边界军民以革命标语为武器,吹响号角,唤醒工农的历史画卷,诠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历史真谛。

馆内收藏的红军标语

馆内设有《红色印记》6个基本陈列室、2个专题陈列室,以及贵宾室、多媒体室、会议室、办公用房、文物库房等。收集的234条红军标语原件,按照书写的历史时期陈列展出。文物库房还有苏区其他革命文物、民俗文物1300多件。博物馆还利用现代电子声光及多媒体技术,模拟当年书写标语的场景,还原历史,使得博物馆兼具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旅游参观、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等多项功能。

学生在红军标语博物馆内接受红色教育

二、大俗大美的珍贵遗产

红军标语是红军宣传的重要手段,、革命的信念,以及工农群众的呐喊。年近七旬的炎陵县文史专家张观怀认为,红军标语在当年的革命岁月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旗帜作用,红军标语一出现,老百姓就知道红军没有走,红军还在身边。二是号角作用,红军的标语就像一把号角,只要这个号角一吹响,人民群众就踊跃地集合在革命的旗帜下。三是投枪的作用,红军标语像一把把投枪,插到敌人的胸膛上,起到了打击敌人、分化敌人、瓦解敌人作用。”

陈列在红军标语博物馆内的红军标语,时间跨度从1927年到1937年,部队署名单位105个,宣传内容广泛,很多历史事件,都能从这些标语中找到印记。、军阀和土豪劣绅的罪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等,不同时期的标语,反映出革命工作的阶段性重心。这些红军标语既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实证,也是中国革命文化的珍贵遗产。

强烈的革命感、质朴的艺术美,是红军标语最显著的特色。

从墙上揭取的漫画式红军标语

、。”红军这些标语内容直接、语言直白、言简意赅,宣传的是老百姓的直接利益,真正做到了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关心的事,让人看了印象深刻,也易为劳苦大众理解和接受。

“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有田分穷人才(有)饭食。”这条标语中,有饭“食”的食字是客家话,就是“吃”的意思。当时炎陵全县大部分人是客家人,可见当年红军在书写标语时,已经非常注意结合当地人的语言习惯。

馆内收藏的红军标语

漫画标语“国民”,红军战士用漫画的艺术形式,别出心裁地将“国民”这四个汉字,进行变形处理,组合成狗的模样,,体现了红军标语的大俗大美。

“想当年剥削劳苦工农,利中生利好是好;至今日斩杀土豪劣绅,刀上加刀痛不痛?横批:阶级斗争。”这条对联式的标语,是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第四团,于1933年8月书写的。当年红军就是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和形式,阐释抽象难懂的革命概念。

这些内容众多、形式各异的标语,都是红军在当年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书写而成。当时用笋壳或者棕壳作笔,书写的材料有石灰、墨汁、染料、土红粉。这些标语,有的写在墙上,有的写在门板上。还有一些标语是写在竹片上,顺着河流往下漂,以便对下游的白区群众进行宣传。(待续)

作者:株洲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李支国


记录城市变迁

 传承株洲历史

      服务发展大局




微信号:fangzhizhuzhou2016

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