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中观四百论》(完整版)第二品

2021-05-18 12:45:03

第二品 明破乐执方便品


第一品是针对常执做了对治,在第二品里,针对把痛苦视为快乐而产生颠倒执著,即我们称为的乐执,而来作的对治。


一般来讲,没有人会认为苦苦是一种快乐,所以苦苦就是苦的感受,这种痛苦的感受是大家都不想要的。可是一般的人对于坏苦和行苦不认知,他们会执取为这是一种快乐,但实际上坏苦和行苦却是一种苦的性质。


比如,像世间的荣华富贵、或者是有漏的快乐的种种感受,我们会把它视为是一种究竟、永恒的追求目标,因此会把很多人生宝贵的时间花费在这种世间的享受上,但是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虚空一场,于是后来才恍然大悟,此时悔之晚矣!


所以我们就是因为把这一种真正属于苦性的性质执取为乐的,我们会想尽办法来争取到更多的钱,以为这就是代表了一切的快乐,但是并没有获得到真正的快乐。只有当我们清醒的时候,才觉得一切都太晚了,我们已经把时间浪费在太多的无意义的事情上了。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看法和实际上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所见和所在已经产生了不同,这是由乐执而产生的过患,假如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是苦性的,那么也就不会如此难过了。


1 .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身体虽然带来种种痛苦,但也是修法的最好工具,应该善为保护。我们的身体在母胎中已感受痛苦,直至支节圆满,才渐灵活,已感受压迫的痛苦。出母胎时空气接触,有刺痛的感受。成长过程同样经历种种苦,老了行动不便苦,最后死苦。许多的苦,是因为有身体。但不应以身有种种苦而舍弃,因为有身体,才能带来无比的智慧,能够辨别善恶是非,畜生道就没有这种本能。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身体,不造任何恶业,做些更有意义的事,过着更有意义的人生;所以应该善加利用身,为人类造福。


2 .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


人的痛苦虽然从身体生,如果能够利用身行善行,得安乐也是由身而来。如果身体只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身体也不能为自己得到安乐,而安乐是依其它外缘而有,你何必太执著身体?


3 .若人所生乐,不能大于苦,如是极大苦,宁犹思维小。


如果认为身也会带来快乐,为何不应该珍惜身体?珍惜身体是需要,但不应太执著。快乐不能大于痛苦,一种极大快乐的因缘,只要遇到小小的逆缘,立刻转成痛苦。如饥饿时吃饭是快乐,可是吃多了又成痛苦。因此苦因多于乐因,怎能把身是极大苦,而认为是快乐?


4 .世人皆趋乐,乐者实难得,故于此众生,众苦如随逐。


世间人都想获得快乐,可是真正得到快乐的人,又是少之又少。因为有身体,众苦如影随形,太执著身体是毫无意义。


5 .如欲能得苦,乐岂能如欲,汝何重稀者,多者何不畏。


苦是恒随身体,很容易得到众多痛苦;因为具苦性的身,岂能容易得到快乐?既然身体是众苦器,只有极少许的快乐。你为何只为贪着稀少安乐,而不畏惧众多苦的身体?


6 .已得安乐身,反成众苦器,重身与重怨,二者实相同。


既然已得的安乐身,反而成为众苦器,身体反变成怨敌了;怨敌是令我们痛苦的,那么贪爱身与爱怨敌,岂不是相同?


7 .身虽久享乐,不能成乐体,谓他胜本性,此定不应理。


身虽是受用安乐的因,即使长久安住,因为是苦器,也不能成为快乐的泉源。说身可以由其它外缘战胜苦的本性,这是不合道理。例如富有人的身,也不能成为快乐的泉源,苦缘也甚多。


8 .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胜者指富有人,胜者虽然不愁衣食苦,但是也有身体,会带来许多内心的痛苦。贫穷人为饥渴,身生痛苦。一个是心理上,一个是生理上的,由有这二种苦,贫富无差别,身心痛苦损坏一切有情。


9 .乐由分别生,分别随苦转,是故除苦外,更无大力者。


其实我们所谓的快乐只是一种当痛苦减少的时候,我们把它认为是一种快乐而已,就是“乐由分别生”的意思。但是真正我们的心,因为随着烦恼而转的缘故,所以它是苦性。一切的改变,因为随着业和烦恼所转的缘故,它本身的因缘就已经错谬了,既然我们被痛苦的因力控制着,那又怎么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大力、很强烈快乐的果实呢?这是没有办法的。


10.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苦也随着增长,从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痛苦。婴儿时有口难言之苦,少年时希望快快长大,想享受成人的自在,青年时会想着早日成熟等等。只是在婴儿、少年时期痛苦比较少而已,当我们从返这一段时期,会觉得童年非常快乐和美好,殊不知这是痛苦比较少的缘故,我们却将其视为是一种快乐。尤其是当我们长大,随着智慧增大,思想复杂,增加非理作意,就会生起更多的疑虑和期望,于是慢慢的我们因为不懂得内心的变化、忽略了这种内心的变化,而不去调伏内心,所以就慢慢的变得会嫉妒、变得会比较。青年时先是有学习方面的痛苦,毕业后有失业的痛苦,找到工作又有种种不如意痛苦;找到如意工作,又找不到伴侣的痛苦,找到伴侣后又有不和谐的痛苦;与妻子和谐了又有不生育的痛苦;有了儿女又有管教的种种痛苦等。


所以不管怎样都是一种痛苦,真的就是有一就有十的苦,有十就有百的苦,有百就有千的苦……,我们一直处于一种永不满足的痛苦当中,如此这样一直活到老的时候,当我们成为老人是,又要假装一副很健康的样子,其实都已经快要倒下去了,但还是要假装很健康,不需要别人来帮扶等等,一辈子就是这样度过来的。


如果我们不懂得好好去思惟,不去以一个长远的眼光开待整个人生的话,我们的人生确实都是在苦性当中轮转。因此是“如如时渐进,如是苦渐增。”


“故乐于此身,现见属客性。”所谓的快乐,针对这个身躯来讲是一种突然间、暂时性的,就像客人突然来临一样,故而叫做属客性。


11.苦因缘众多,众病及外事,不见于人类,有尔许乐因。


苦的因缘实在太多了,现见有内缘各种疾病,外缘的伤害,以及不如意的事,多是令人痛苦的因,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因此不见人类有少许的快乐因缘。所谓的快乐是痛苦减少的时候,我们把它取名为快乐而已,不是真正的快乐。


12.如乐正增长,现见即回转,不见苦增长,有如是回转。


快乐只是痛苦减轻的感受,误以为乐,而非真正的快乐。快乐增加,立刻转为苦性。这说明世人快乐的感受,只是苦性;如果是乐性,应该越来越乐才对。但是痛苦感受增加时,不会转为乐性。


13.安乐俱因缘,现见可回转,众苦俱因缘,终无回转者。


如同天气太热开冷气,以冷温度解决热的痛苦,时间久又觉得泠,把温度调高。冷的温度使你感受快乐,只是短暂性,快乐随因缘转变成为苦性。这是世间的乐受,称为坏苦。苦减少成为乐受,可是苦增长时,不会成为乐受。


14.汝正死时去,现去及当去,正死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当时间剎那剎那转变时,是正在趋向死亡去,已经过去或正在去,以及将来,其实是时间的转逝,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即将死亡。既然时刻都在死亡阶段,有何安乐?这种安乐有何值得留恋。


15.诸有情常有,饥渴等逼迫,逼迫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一切有情常有饥渴等的压迫,以及造作各种痛苦的因缘,既然身体带来如此负面作用,为何说它是快乐泉源,而又执著它,实在不合理。


16.无能诸大种,和合说名生,相违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无能诸大种,和合说名生;”也就是说,光是四大中的其中之一者,是没有能力形成我们众多四大所聚合了的身体,叫做“无能诸大种”。诸大种是四大的意思。


“和合说名生”四大加上虚空即五大,由此而形成身体。但是我们要知道四大本身的性质是互相违,就像地和水,水和火是不相容的,我们身体的健康在四大调和的情况下被称为身体健康,假如四大中有一个力量大于其它几大的话,我们的身体健康就不稳定了。我们的身体里面具有四个相互相违的一个力量,当它们均衡时叫做健康,不均衡就是生病。这种具有相违四大的和合体,我们如何能够说它是安乐的呢?是不合理的。


17.寒冷等对治,非能常时有,正坏说为乐,毕竟不应理。


这个身体我们要去好好的照顾它,冷时要给它温暖,热时要去给予凉爽,渴时要给它喝的,饥时要给它事物。时常要去照顾它,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贪恋的呢?实在不合理。


18.无劳而享受,地上都非有,说作业为乐,毕竟不应理。


其实没有透过劬劳想要获得安乐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要让身体快乐,我们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样又有什么好执著这个身体的呢?因为这一切的快乐,都是要透过付出极大的牺牲才有办法获得,不是身体本身带给我们的,为什么值得我们去贪恋、留恋这个身躯呢?实不合理。


19.自于此后世,常应防罪恶,有恶趣云乐,毕竟不应理。


因为有了这个身体,我们要去把许多时间花费在这种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甚至于是恶业上,因而让我们横自然地去造作许多的恶业,这样后世就堕落到恶趣。所以这个身体几乎是等于让我们堕落到恶趣的最大的祸害,它又有什么值得去贪恋和留恋的呢?因此实不合理。


20.诸人于乘等,安乐非恒常,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


“乘”指车乘、用具、载物等意思。好比今天我们买了一辆新车,刚开始会很高兴,但是这种对新车的喜悦和欢喜,是没有办法一直持续下去的,慢慢的那种欢喜的感觉会消失,甚至于是讨厌而不欢喜。

所以缘一切物具的安乐,并不是恒久的,最后又会产生一种讨厌的性质。其实,物具一开始存在的当下,就具有了一个将来会被讨厌的基础,就已经具有苦的性质存在因此说到了“若初无发起”。“彼后何增长”,这个苦的性质,就是引发将来讨厌的原因,要不然怎么会去增长这种对物具的讨厌呢?


21.如有于金器,呕吐生欢喜,如是于治苦,有妄思为乐。


我们很多的快乐都是内心痛苦减少时去执著为快乐的,都是当大苦转为小苦时被我们认定为是快乐,其实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之前非常严重的痛苦感受轻缓或减少了,我们把它认为是一种快乐,其实仍然还是身处苦性当中,实际的状况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世人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苦,反而将这种荣华富贵视为是永恒的、独立的、真实的一种快乐,于是我们把这一生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这个用途和目标上。然而,我们的这种做法与实际的状况是不吻合的,并没有契合实际真实的状况!我们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苦性的因缘,所以到最后、甚至于人生最末端时,我们还只知道抱怨、抱怨、再抱怨,永远一直抱怨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想要离苦得乐,但却永远都是离乐得苦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


22.初起灭已生,苦起亦何乐,故思能仁说,生灭皆是苦。


在这一切种种的变化当中,我们把由大苦转为小苦视为是乐,当小苦转为大苦时我们把它视为这是痛苦。我们对痛苦和快乐的层次,只是在一种大苦转为小苦、小苦转为大苦的的认知上,其实这一切都是在苦性当中转换而已。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被业和烦恼所转、所控制的缘故,所以这一切都是苦性,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和自在。


23.异生不见苦,云被乐所覆,然能障蔽苦,其乐都非有。


“异生”就是我们凡夫。我们不会认为业和烦恼是苦性的,认为他们本身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现象,反而被这种乐执给欺骗给迷惑,由此产生种种的颠倒执著。着也是为什么我们想要离苦德乐,但是却没有办法真正获得永恒的安乐,内心的烦恼和苦恼仍然还是存在。


在一般藏人的概念里,当遇到痛苦时,会马上思维到这是过去造业的果报,现在是到了还债的时候。因此纵使遇到痛苦,但至少在心灵上会得到一些安慰,也就没有那么痛苦了。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去更深入的去思考,其实这一切都是轮回的苦性,既然被业和烦恼所控制,那么就一定会有痛苦。当内心下定这种决心,已经知道这个内涵的话,那么会觉得反正被业和烦恼所控制,受这个苦是应该的,于是就不会去抱怨了。


如同一位大格西博多瓦大师曾经说:我们何需因为生病或死亡而苦恼呢?因为所谓的生病或死亡是指该生病的人生病,该死亡的人死亡而已,有什么好值得去苦恼的呢?确实是这样!


如果我们真正的不想要痛苦,那么就要针对造成痛苦的根源,即这个身体的根本——“生”来对治它,这个“生”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之前(十二缘起)的“爱”和“取”来产生的,那么“爱”和“取”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之前的“业”,那么“业”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业”之前的“无明”而产生的。透过这整个十二缘起的轮转次第,由内心深处对无明产生痛恨。如果不想要痛苦的话,就要针对“无明”去下手,好好地去对治它,这才是一个真正想要去解决痛苦之道!


我们不需要灰心,虽然烦恼的力量非常的强大,可是烦恼毕竟是属于一种颠倒执著,颠倒执著就是与实际状况完全颠倒的一个认知。既然真谛永远不灭、永远存在,那么实际的状况就迟早会被认知。当我们认知到实际的状况、生起认知实际状况的智慧时,那么与实际状况不吻合、甚至于颠倒的执著自然就能够慢慢的消灭。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来生起这个智慧,看清楚实际的状况,以此来对治烦恼。


我们透过这种苦谛的思维来认知,只要被业和烦恼所控制,就没有真正的自主。而且不止是没有真正的自主,另外所接触到的、所遭遇的、所形成的其实都是属于苦性的范畴当中。为什么呢?因为造成这种种性质的因缘,本身就是一种(颠倒)错误,既然是由错误的因缘所生,是随错误的因力所转的,那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我们是以这一种思维的方式来思维痛苦的,否则会在看这个《四百论》时,有觉得怎么都是一直在讲关于痛苦事情的感觉,会觉得:已经够苦的了,怎么还要苦上加苦呢?其实,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不正确所造成的!


今天早上讲过,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了解痛苦的目的呢?就是因为要让自己更加的快乐!如果痛苦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思维痛苦就非常有意义了,但是目前我们对思维痛苦还不够透彻、认知的程度还不够深,所以才会误认为世间的这一切安乐享受都是快乐的,甚至认为业和烦恼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现象。正因为有了这一种的放逸和懈怠,我们就这样把时间浪费在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思维和认知痛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意趣和目的,在这个完全错误的思维模式下,就直接去看《四百论》,那么将一直都会听到有关于抱怨(痛苦)的声音,我们肯定会产生这种负面的想法。


24.当告异生说,汝苦不离染,如来决定说,痴中最下者。


对凡夫说到了,我们这些种种的痛苦,是因为没有离开烦恼的缘故,因为被业和烦恼所生都是痛苦的。“痴中最下者”即在烦恼中最厉害、最坏的就是愚痴,在众多的烦恼里面对事物的不认知——也就是无明,就是最坏的!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强而有力。


一般的,我们为什么要去取名“无明”呢?“明”就是明确的了知、了解的意思,所以叫“有明”。加了“无”字之后,就遮挡了“明”,表示对实际状况的不了解,这就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我先不谈佛法,以一般的世间法来讲,假如我们因知识、科技水准的不足,会造成种种许多的问题,所以社会就会没办法发展和进步起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切是在于我们对实际的状况认知不够、科技水准不高所导致的。如今,不只是针对物质的世界,对内心世界也要提升我们的知识,尤其是针对烦恼的性相,我们必须要去认知它,所以透过学习以智慧的力量,尽量把这种无明拿掉!不只是针对实际状况不认知的无明更需要被拿掉,因为这个颠倒的执著危险性更强!所以在下面第二十五颂说到:


25.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


也就是之前配合《释量论》所说的:由无常生苦,由苦知无我。既然这一切都是随着业和烦恼所改变,而烦恼又是由无明而来,可见我们一切的转变都是在无明的控制之下,随烦恼因力而转变,无有快乐可言。


“由无常生苦,由苦知无我。”这句话的解释以中观派而言,五蕴是受无常控制,五蕴不是我,我不在五蕴中,我是依五蕴安立取名而有,所以无我。也就是从我们身心五蕴去寻找“我”的时候,既非在五蕴之外,也非在五蕴之内,因此找不到这个“我”的自性存在,只是由五蕴安立的假相而已。这也是为什么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到了:“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如果没有施设处的五蕴或蕴体,那就没有所谓的“我”的存在。就是因为有了蕴体的存在,所以才会有“我”的施设处——假名安立的地方,于是才会形成一个“我 ”。但是这个“我 ”并非是独立、自性而有的,当我们去寻找它的自性时,也是找不到的、也是无法找到的。以上结束第二品的内容。




往期:《中观四百论》(完整版)

           《中观四百论》(完整版)第一品


學習的功德回向

འཇམ་དཔལ་དཔའ་བོས་ཇི་ལྟར་མཁྱེན་པ་དང་། །                                 文殊师利勇猛智

ཀུན་ཏུ་བཟང་བོ་དེ་ཡང་དེ་བཞིན་ཏེ། །                                           普贤慧行亦复然

དེ་དག་ཀུན་གྱི་རྗེས་སུ་བདག་སློབ་ཕྱིར། །                                         我今回向诸善根

དགེ་བ་འདི་དག་ཐམས་ཅད་རབ་ཏུ་བསྔོ། །                                       随彼一切常修学

དུས་གསུམ་གཤེགས་པའི་རྒྱལ་བ་ཐམས་ཅད་ཀྱིས། །                               三世诸佛所称赞

བསྔོ་བ་གང་ལ་མཆོག་ཏུ་བསྔགས་པ་དེས། །                                      如是最胜诸大愿

བདག་གི་དགེ་བའི་རྩ་བ་འདི་ཀུན་ཀྱང་། །                                        我今回向诸善根

བཟང་བོ་སྤྱོད་ཕྱིར་རབ་ཏུ་བསྔོ་བར་བགྱི། །                                       为得普贤殊胜行

ཕྱག་འཚལ་བ་དང་མཆོད་ཅིང་བཤགས་པ་དང་༎                                  所有礼赞供养佛

རྗེས་སུ་ཡི་རང་བསྐུལ་ཞིང་གསོལ་བ་ཡི༎                                        

དགེ་བ་ཅུང་ཟད་བདག་གིས་ཅི་བསགས་པ༎                                      随喜忏悔诸善根

ཐམས་ཅད་བདག་གིས་བྱང་ཆུབ་ཕྱིར་བསྔོའོ༎ ༎                                  回向众生及佛道


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  原吾住世间  尽除众生苦


     關注公眾號losanggele

      手指长按二维码

      按识别图QR Code关注

  一起跟鞷鱳老師从缘起颂开始学藏語

格勒老師微信號:wxid_779643406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