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香港音乐的百年现代化之路,从这个拉脱维亚老人开始

2020-11-04 10:07:05


  香港音乐

你记忆中的香港音乐

是《千千阙歌》,黄霑/林夕,还是陈奕迅?

或许都是。但,它们不是香港音乐的全部

新疆、拉萨、陕北

童年、昆虫、山水

老庄、唐诗、元曲

从成熟的中国钢琴音乐

到前卫的现代音乐

以及雄壮的中国民族管弦乐

它们的名字,也叫香港音乐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音悦人生》专访两大音乐学泰斗

中央音乐学院梁茂春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余少华教授

特别制作6集系列节目

“白云深处是故乡”

为你绘制一张更加完整的香港音乐地图




20年前,香港回归祖国之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梁茂春受香港作曲家联会之约,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香港作曲家:30至90年代》,在书中,梁茂春教授对香港作曲家的认定是这样的:既包括土生土长的香港作曲家、也包括从外地进入而定居香港的作曲家,还包括在香港长期生活、工作的西方作家,甚至也包括暂住香港而在这里谱写了重要作品的作曲家。书中提到的大部分作曲家,都在我们了解的香港乐坛音乐人名单之外。


 

20年过去了,香港音乐界和内地音乐界的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比如最近,为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香港中乐团今年在内地多个城市就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内地也有多家媒体从各个角度回首香港乐坛近20年来的变迁。

 

六月里一个明媚的早晨,我们带着这本20年前出版的书,敲开了梁茂春教授的家门。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 梁茂春 接受《音悦人生》采访


1842年11月1日,伦敦传道会将原设于澳门的“马礼逊纪念学堂”迁到香港开办,除设置汉语、英语、算术、几何等课程以外,还设有“音乐课”,这是香港的第一所西式学校,英国式的学校教育从此开始影响香港的教育事业,香港的音乐面貌,也由此开始了西洋化和现代化的变迁。半个多世纪后的1920年代,梁教授提到的拉脱维亚音乐家夏里柯,开始进入香港人的音乐生活。


马礼逊纪念学堂旧址


梁茂春:我们看到,其实到193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香港都很少有自己本土的音乐家、文艺家,大部分你像马思聪都是广东去的,所以在开拓期没有几个真正的香港本土成长起来的音乐家。要有的话,夏里柯是香港的特色,一个老头孤苦伶仃在那儿教了几十年,最后终老在香港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个音乐家。

 


夏里柯先生八十寿辰在澳门举办独奏音乐会


拉脱维亚人夏里柯1920年代就到了香港,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教授钢琴和作曲,并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奏会。他一生喜爱钢琴和旅游,曾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教授钢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夏里柯是省港澳一带水平最高的钢琴家之一,教了很多中国钢琴学生,据马思聪说,冼星海也曾跟他学过钢琴。

 

梁茂春:当时香港凡是有钱人都需要学一点钢琴、小提琴,学一点乐理,外国人当时在香港教音乐,夏里柯是一个代表。他有俄罗斯、拉脱维亚的背景,他老师的老师是俄国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所以香港音乐的特色,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多元的文化杂交。


当然,夏里柯对香港音乐界更深远的影响,是他在中国期间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着手对广东音乐进行钢琴化改编。


梁茂春:我很奇怪,夏里克一个外国老头,他居然这么喜欢广东音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香港是广东音乐的一个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原来在广州,也在上海,一批广东音乐大家像吕文成、何大傻在上海推动广东音乐的发展,出现好多作品,但没想到在香港,这个拉脱维亚老头先写了广东音乐的钢琴曲。




1920年代,广东音乐进入广泛传播期。在上海,广东人吕文成从操着家乡粤语的父辈及旅沪同乡那里接受了岭南音乐的熏陶,也在这个大商埠领受西方音乐和江南丝竹文化的耳濡目染,后来又和何大傻、杨汝城等人聚在一起弹唱、研习粤曲。与此同时,距离广州更近的香港,则早已有《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旱天雷》、《平湖秋月》等粤曲流行。


梁茂春:从1930年代初开始,《旱天雷》一系列的曲子就在香港居民中间非常的流行,夏里柯作为一个外国的音乐家也注意到了,他觉得钢琴也能够弹这个曲调,因此二三十年代他就做这个工作,是那个时候用钢琴弹广东音乐最早的一个老头,外国老头。


夏里柯根据广东音乐改编的一组钢琴小曲包括《柳摇金》、《双星恨》、《汉宫秋月》、《饿马摇铃》和《雨打芭蕉》,后来,又创作了两首广东音乐的改编曲——《双飞蝴蝶》和《旱天雷》。根据夏里柯的自述,他的改编特色是用钢琴对民族乐器音色的刻意模仿,以及对和声中国化的着意追求,来使人联想到中国民族乐队的演奏情况,包括尖叫的笛子,调音不准的胡琴、扬琴、锣、钹等一些有特点的乐器。夏里柯在三十年代改编的这一批“广东音乐钢琴曲”,让香港民众第一次听到了钢琴版的广东音乐旋律,竟可以如此欢快、活泼和明朗。

 

作曲家 陈培勋


夏里柯的带头改编,影响了马思聪、陈培勋等中国作曲家也开始相继改编创作广东音乐主题的钢琴小曲。这里,我们想特别介绍“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五首”的作者陈培勋。


梁茂春:陈培勋接着来做这个事情已经是50年代,那个时候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陈培勋也是广东人,他熟悉广东音乐,当时建国初期要求钢琴作品民族化,希望能够弹一点民族风格的东西,所以陈培勋就编了《旱天雷》等一系列的中国钢琴作品。



陈培勋,1921年出生于香港。抗日战争期间后,1942年到内地从事音乐工作,从此在大陆生活了将近四十年。除了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清明祭》和管弦乐幻想序曲《王昭君》之外,陈培勋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五首》,它们分别是《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和《平湖秋月》。


梁茂春:广东音乐当时是四首,很受欢迎,包括我也是学钢琴也弹这些东西。他这个广东味是要比夏里柯要好,夏里柯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从音调上,他能到做到我们音节的东西,但是还有一些音乐节奏的松和紧,广东音乐很重视的什么地方快一点,什么地方慢一点,非常的活。这一点外国人不那么容易能做到,陈培勋能够做得到。




《旱天雷》是陈培勋1954年根据广东音乐艺人严老烈的同名乐曲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基本上保留了原曲的结构和乐意,为了适应钢琴的特点而作了一些装饰性的变动,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欢快心情,渗透在钢琴曲的每一个音符里。


梁茂春:然后一直到70年代就有了陈培勋编的《平湖秋月》,所以这一系列的努力,包括其他的广东音乐家来改编和创作的钢琴曲,形成了一个广东音乐的钢琴曲风格。


 

1975年,陈培勋又将吕文成创作的广东音乐《平湖秋月》改编为同名钢琴曲,钢琴曲保留了原曲的典雅气质,并突出了各种琶音音型来描绘湖光水色,整首曲调听起来中国味十足,直到今天也仍是最为经典中国钢琴小品之一。

 

香港中乐团


无论在香港、台湾还是内地,听新音乐总是少数人,但是用全新的又贴近当地水土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新时代的新内容,表现当下的人的内心感情,这是作曲家的担当,更是严肃音乐推动社会进程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夏里柯这位拉脱维亚的音乐家,为一百年前香港音乐的现代化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到了1970年代,香港经济迎来一次空前大发展,并迅速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经济的腾飞直接影响到了香港音乐的教育和交流。可以说,在两岸三地,香港对现代音乐的支持和发展是最领先的,又出现了以林乐培为代表的香港现代音乐带头人,更多有关林乐培为香港音乐做出的贡献,以及对内地第一批现代音乐的作曲家的影响,欢迎收听《音悦人生》“白云深处是故乡”完整节目。 





收听方式:荔枝FM、苹果podcast搜索“音悦人生”

点击以下标题,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土地与歌”十三年:就停留在纯粹的爱好,才快乐

行走田野二十年,他用HIFI唱片思考现代中国

黄河今流:时代的晚上,传统在向前走

Bossa Nova:比性感的桑巴多了一份慵懒

一个生于中国、长在日本的音乐家,能多大程度上理解西方音乐?



以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 :王肖、侯英珊

………………………………………………………………………

南海之声

人文·行走·纪录


官网:http://vscs.cri.cn

中国首个服务于南海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多语种广播

全力打造国际化、人文特色的南海区域传媒


↓ ↓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节目完整音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