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最新权威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11大风险因素你中了几个?

2023-08-22 10:18:21

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代谢危险因素持续流行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病负担仍将持续增加。此外,中国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已经高达数亿,多数情况下,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升高隐匿发生,常常在检出时已经导致血管病变,甚至已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等严重事件。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仍然严竣,拐点仍未到来。

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于今日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此外,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达3.3亿。

报告强调,应加强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零级预防工作,也应加强心血管健康状态的评估和早期病理变化的防治研究工作。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报告中心血管病影响因素和疾病负担部分的要点内容。

今天举行的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对中国心血管病影响因素进展也进行了介绍,并表示,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全因死亡率。

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危害人们健康,是中国心血管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2017年数据显示,吸烟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死亡人数占比近1/3,260万 VS. 830万);2018年,二手烟暴露率达68.1%。

膳食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谷物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以猪肉为主。此外,中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蛋白质摄入量维持稳定,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且已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上限水平(20%~30%)。

不合理的膳食模式增加中国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等。

缺乏身体活动易导致包括心脑血管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2007年,中国居民因身体活动不足(未达到WHO推荐标准)而患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癌症和2型糖尿病的比例分别为12.3%、15.7%、8.5%、11.3%和13.5%,同时导致的超重或肥胖还可进一步加重这些风险。

达到身体活动建议目标可以预防中国18.3%人群的过早死亡;同时还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相关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在身体活动达标者中降低了26%;高度活跃者的风险可降低38%。

中国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有上升趋势。如2013年中国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8.4%,肥胖率为3.1%,对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1.9%和0.4%。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中国标准)、7岁~17岁儿童青少年(中国标准)和≤6岁儿童(WHO诊断标准)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31.8%和15.6%。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风险因素。根据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重指数(BMI)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约55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约39/10万,约12%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

不良的健康心理(如抑郁症等)与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病等)相关。约31.3%的抑郁症患者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

1958年~2015年间的不同时期段的调查发现,≥15岁居民高血压的粗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高血压会导致冠心病、中风、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强化高血压控制可以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中风等)的发生相关。如GBD 2017显示,高LDL-C归因死亡人数中81.76%死因为缺血性心脏病,18.24%死因为缺血性中风;此外,LDL-C升高会增加新发急性心肌梗死风险。LDL-C的心血管危害呈“累积暴露”效应。

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人糖尿病人数达1.298亿(男0.704亿,女0.594亿)。2型糖尿病的标化年发病率从2007年的164.85/10万人年,上升到2017年的268.65/10万人年,年均增加4.01%,且在男性、年轻人和农村地区人群中增加更快。

糖尿病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以及心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基于2009年至2010年调查数据,中国约有1.2亿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总患病率为10.8%。其中肾功能异常和白蛋白尿患病率分别为1.7%和9.4%。

慢性肾脏病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根据2016年数据显示,慢性肾脏病在心血管病患者中为7.96%。18.82%的住院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冠心病,16.91%合并心力衰竭,13.22%合并中风,4.01%合并心房颤动。

2010年~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2%。代谢综合征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中国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第3位和第13位危险因素。PM2.5、粗颗粒物(直径2.5 ΜM~10.0 ΜM)、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暴露浓度的增加,心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增加,大气污染物暴露浓度升高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 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冠心病死亡率继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与2008年调查数据(7.7‰)相比,2013年调查显示,中国大陆≥15岁人口冠心病的患病率为10.2‰(1140万人),总患病率升高,患病人数增加约108万。

在不同冠心病类型中,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按自然人口数估计,STEMI住院率从2001年的3.7/10万增高至2006年的8.1/10万和2011年的15.8/10万。此外,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早期心肌梗死再发率较高,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率为2.5%。

发布会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介绍,过去20年间,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逐渐上升,且农村地区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换言之,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重点在农村地区。

2019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9.5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2.17%。在所有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为第3位死因。

中风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2019年,中风是导致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约219万例,与2009年相比,死亡人数上升了12.4%;此外,当年新发中风约394万例,中风患者达到近2876万例。中风也是2019年DALY的首位原因。

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中风标化患病率最高的是中国华中地区(1549.5/10万),其次为中国东北地区(1450.3/10万)和中国华北地区(1416.5/10万),最低的是中国华南地区(624.5/10万)。

2012年~2015年高血压调查(CHS)研究发现,中国≥35岁居民的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其中34%的患者为新发现的心房颤动,自己并不知晓。

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占总经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比例分别为27.3%、31.9%、33.0%和32.2%。

据一项在2012年至2015年进行的研究推测,中国约有2500万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瓣膜病仍是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退行性瓣膜病的患病人数近几年明显增加。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中,55.1%为风湿性瓣膜病变,21.3%为退行性瓣膜病变。

先心病在中国多地均位居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首位。先心病检出率存在地区差异,多在2.9‰~16‰之间。一项META分析显示,中国新生儿先心病检出率持续上升,从1980年~1984年的0.201‰上升到2015年~2019年的4.905‰。从中国西部到东部地区、从北部到南部,先心病检出率逐渐上升。

在治疗方面,202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714家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中,共开展先心病手术62704例,占所有心脏及主动脉外科手术量的28.2%,占比呈下降趋势,首次退居为心血管外科治疗病种中的第二位。而成人先心病矫治手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在中国占比较高。

据2001年至2002年的一项对中国9个省市抽样调查研究显示,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粗患病率为0.16%,男性患病率(0.22%)高于女性(0.10%),经年龄、性别校正后的患病率为80/10万,据此估计中国成人HCM患者超过100万。此外,基于该调查,中国扩张型心肌病(DCM)患病率为19/10万。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在2006年至2018年的调查显示,中国33家医院收住的4981例心肌病患儿,以DCM最多[1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

相关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35年~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据此保守估计中国约有400万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根据2020年中国心力衰竭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年龄为(67±14)岁,男性占60.8%,心力衰竭患者中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6.3%)、冠心病(48.3%)成为目前中国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感染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原因,其次为心肌缺血和劳累。

2014年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中心协作组(CSTAR)的数据表明,若将肺动脉高压(PH)定义为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SLE患者中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患病率为3.8%(74/1934)。

进入靶向药物时代后,特发性PAH(IPAH)的生存状况明显改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92.1%和75.1%。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住院率和病死率研究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内地90家医院105723例VTE患者。在校正年龄及性别后,住院率由2007年的3.2/10万增至2016年的17.5/10万,住院病死率由2007年的4.7%降至2016年的2.1%,住院时间从14天降至11天。

201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外科住院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开放手术,内科住院患者是急性感染。

所有患者接受任何VTE预防措施的比例为14.3%,接受第9版CHEST指南推荐的VTE预防措施的比例为10.3%。

对中国中部地区3个城市以及2个农村社区共5402位≥40岁具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筛查发现,腹主动脉瘤患病率为0.33%,55岁~75岁的人群患病率高于其他年龄段(0.51% VS. 0.11%)。

下肢动脉疾病:抽样调查显示,≥35岁的自然人群下肢动脉疾病(LEAD)患病率为6.6%,据此推测中国约有4530万LEAD患者。其中,1.9%的患者接受了血运重建,据此估测中国接受血运重建的例数为86万。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2018年中国脑卒中预防项目(CSPP)数据显示,颈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患病率为0.5%。

肾动脉狭窄:一项18年的单中心研究发现,肾动脉狭窄(RAS)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其他原因;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RAS的比例由1999年~2000年的50%增加到2015年~2016年的85%。年龄≤40岁的患者中非动脉粥样硬化病因更多见。

锁骨下动脉狭窄:臂间收缩压差≥15 MMHG是预测锁骨下动脉狭窄>50%的一个强有力的指标。单中心研究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住院患者中的病因构成,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占95.9%,而年龄≤40岁的患者中大动脉炎占90.5%。

相关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所接受的治疗后,合并心力衰竭的肿瘤患者预后最差,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9%;其次是合并心肌梗死的肿瘤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5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