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闻慧(炎黄艺术馆理事会理事长)
梁斌(右)与黄胄(左)
今年4月12日是蠡县梁斌、梁黄胄二梁纪念馆开馆四周年的日子,我现在引用著名文学评论家先生为文化专题片《炎黄之胄》撰写的解说词,摘录如下:
提起河北蠡县梁家庄,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梁斌写的小说《红旗谱》,知道的人就不少了。《红旗谱》描写冀中平原滹沱河畔,正是黄胄幼时玩耍的地方。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小村梁家庄,同时哺育出当代中国两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一位以叱咤风云的史诗笔法描写了一曲发生在燕赵大地农民革命的悲歌,塑造一群燕赵儿女的感人形象;一位凌历激越的速写线条突破了数百年中国人物画的颓势,以浓墨重彩画出了新中国的历史画卷。
黄胄是他母亲惟一的男孩子,听说母亲为了让他长命百岁,顺顺当当地成长,不招鬼神之嫉,特意给他起名叫老傻。如果用傻劲来表述黄胄对祖国、对人民、对绘画的一片痴情,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黄胄《运涛和春兰》(《红旗谱》插图) 1961年
黄胄8岁随母亲离开了出生他的冀中平原,浪迹在古关中地区。梁斌在保定念书时就参加了学生运动,以后一直转战于冀中。解放后,两人身居京、津两地,相距咫尺,却没有见过面。
1957年,梁斌的《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引起轰动。1960年,出版社要出版精装本参加世界图书博览会。
出版社的编辑问梁斌,请谁绘制插图为宜?梁斌爽然提出,请黄胄。一是他绘事精妙,能写形传神;二是听说他是老乡,可能熟悉小说中所写的风土人情。
对于“黄胄”其名,梁斌当然不陌生。他的新疆风情画梁斌看了不少,那种运用中国水墨画的精湛笔法,流动、酣畅的线条,大胆、瑰丽的设色,新奇构图,所描绘的草原牧民生活和歌舞人物,绝非等闲画家所望项背者。但是究竟故乡人中谁能为此大画家呢?
黄胄《朱老巩、严志祥、小虎子》(《红旗谱》插图)
梁斌回忆说黄胄在老家弟兄行中是最小的,从童年就显示出绘画天才。他的祖父是乡亲们组织的戏班“自乐班”的会头,戏班就在他家的外院。农闲时大伙儿凑在一起搭台子唱大戏。这种时候黄胄就拿起笔来画那些“戏子人”。
为了画好《红旗谱》插图。黄胄回到阔别二十八年的家乡,到滹沱河畔搜集资料。幼时玩耍的地方,正是小说开头描写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地方,在这里养育着一个农民革命的群体,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在小说中活灵活现。
梁斌对于黄胄的插图赞口不绝,他说“黄胄为小说所绘插图生活气息浓厚,形象地再现了风起云涌的年代和那又富庶又贫穷的土地。他笔下的人物是家乡的人物,笔下的事物是家乡的事物,完全是小说生活的补充,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小说中的人物春兰那幅画,在俏丽的外形下洋溢着冀中儿女的纯朴感情和青春气息,与其说它是从属于小说的插图,毋宁说是卓越的肖像描写,这真使拙作增添光彩。”
黄胄 《胜利归来》(《红旗谱》插图) 1961年
黄胄《春兰》(《红旗谱》插图) 1962年
黄胄为《红旗谱》所作的人物肖像插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著名导演崔嵬在把《红旗谱》搬上银幕时,为了挑选扮演朱老忠、春兰、严志和等角色的演员,还特意向黄胄要了他画的所有人物的速写作参考,并以插图为依据设计了演员的服装。
梁斌生于1914年,在族里排行第六,黄胄称他为“六哥”。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极大的造诣,在书法、绘画、收藏方面也有极高的水平。他的绘画别具一格,用笔大胆,多写他来自生活和对元代倪瓒、青藤、八大山人、石涛的领悟。他曾说道:“你画你的,我画我的,我画的不好还是我自己的笔墨。就像写文章一样,写不出自己的风格就没什么意思了。”黄胄赞他的兄长的画为“新文人画,有很高的意境”。
梁斌绘画作品
梁斌绘画作品
今天二梁纪念馆成立四周年,我在首都北京谨以此文以表心意。
郑闻慧(炎黄艺术馆理事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