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

【聆听,红色印记】民立中学

2022-08-22 15:26:56

搬迁到威海路681号之前的民立中学教学楼



上海市民立中学(简称“民立”)始创于1903年,是沪上百年名校之一,以“勤学以致博,笃行而达雅”为办学理念。初名民立上海中学堂,校舍建在南市城北安仁里,1927年更名为上海民立中学。学校于1940年2月迁入威海卫路412号,该处于1999年被公布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亦成为民立旧址的标志。1956年,民立由私校改为公办,国光初级中学并入民立,改名为上海市第六十一中学。1985年,学校复名上海市民立中学。 2004年9月,因市政动迁,学校迁入威海路681号新址至今。原校舍建筑被平移至石门二路得以保留。


民立中学位置图



教制变革中创民办学校


光绪三十年线装《奏定学堂章程》


1903年,清廷命大臣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新式学校既要继承文化传统,又要引入西方教育模式。在“教育不普及,国不足以生存”的思潮影响下,时任上海商会副会长的闽籍儒商苏本炎携兄弟四人,秉承父辈“救国办学”遗愿,筹资创办民立中学。校董会推荐苏本炎为经理,其弟苏本銚任校长。校名“民立”即“为民而立”,意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办的学校,是“拿中国人民自己的钱,由中国人民自己办学校,教育中国人”。


蔡元培为民立中学题词




1933年12月,民立建校30周年,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与浦东中学、澄衷中学并称为上海私立中学的“三鼎足”。


动荡岁月中成为战斗堡垒


威海路412号民立中学旧址大门


民立作为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发起学校,始终是上海爱国学生运动的战斗堡垒之一。在五四、五卅期间,进步师生积极投入当时的各项爱国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抗议日本侵占东北,民立全校停课近两个月,学生上街宣传、参加军训、赴南京请愿,全校师生还筹集1000余元援助东北义勇军。爱国运动中,一批学生得到锻炼,渐次走上革命道路,殷夫、夏采曦、范一夔、李思勤、章铮、徐雷、李默、王朋场等民立学生,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捐躯。1983年至今,殷夫纪念碑一直矗立于操场一隅,斯人已去,但其不朽的诗篇永远激励着民立一代代学子。



民立中学今照


1938年7月,学生党员陈德贵、单维明、沈乃恭建立了民立第一个党小组。作为负责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宣传组工作的学校之一,党小组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抗日反内战运动。1940年秋,民立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陆续向苏北苏南新四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1941年组建了民立剧团,后改名为“综合艺术剧社”,排演的第一个剧目是外国翻译独幕剧《月亮上升》,首场演出安排在“孤军营”,以慰问抗日官兵。剧团通过排演进步话剧,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借舞台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迎接全国解放保存革命力量。


民立中学校史室内景


语音主播:钱隆

图文来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伊通签字笔价格交流群